哲学的价值在于,她是抽象知识体系、是知识体系的全景图,她为所有学科建立知识语境、使人们可以在森林的语境下讨论树木;知识传承和积累的价值在于,她使知识生产在扬弃中不断丰富人类知识宝库,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和加深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本身的认识并且综合利用这些认识造福于人类。但黑格尔哲学政治上倒行逆施、理论上概念混乱,导致哲学体系崩溃、人文社科知识积累至今仍然处于半中断状态。换言之,哲学体系的崩溃和人文社科知识积累的半中断状态源于黑格尔哲学对概念体系的破坏和对普鲁士军国主义文化的赞美。
一、黑格尔哲学政治上倒行逆施
黑格尔哲学政治上的倒行逆施,导致后人对其哲学体系的否定,进而也放弃了自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逐步建立起来的哲学体系。黑格尔政治上的倒行逆施,突出表现在对普鲁士军国主义文化的赞美上,把普鲁士军国主义国家治理方式作为完美的治理方式和治理方式的终极状态,与启蒙运动以来自由民主化浪潮背道而驰、是逆历史潮流而动(黑格尔所处的时代不仅经历了启蒙运动的洗礼、居于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及1689年《权利法案》带来的自由民主价值观主流化潮流中,而且发生了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发布及1787年《美国宪法》通过、1789年法国大革命及《人权宣言》发布等代表未来政治走向的重大事件)。黑格尔作为一个国家权力的辩护士,为20世纪极权主义的兴起开辟了道路。关于这一点,黑格尔尽管与历史学派在原初状态方面存在冲突,认为国家先于并高于家庭、市民社会,是它们存在的前提,是决定的力量,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形式;批评历史学派把家庭作为原初状态(家长制起源),但在肯定军国主义文化方面高度一致。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后人对其否定,包括其哲学体系。结果,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为止,哲学家们历尽辛苦建立起来的哲学体系也被殃及鱼池,一起被抛弃了。实际上,康德的哲学体系包含本体论(存在论、侠义形而上学)、方法论(认识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论、社会规范论---道德形而上学)、价值论(评价论、广义美学),已经具备了本体论(侠义形而上学、科学哲学)、方法论(技术哲学)、价值论(人文哲学)的雏形。遗憾的是,哲学至今停留在侠义形而上学及认识论、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样一些碎片化的体系上,没有把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体系化,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图景、不能为分化的学科建立完整的知识背景或语境。
二、黑格尔哲学对概念体系进行的系统破环阻碍了知识积累和传承
黑格尔概念混乱,对概念体系进行了系统破环,是阻止知识积累和传承的行为,企图终结知识进一步发展,由此导致了人文社科知识积累的半中断状态。黑格尔的概念混乱突出表现在,一是把逻辑学和哲学混用,否定形式逻辑,导致人文社科研究几乎完全放弃了形式逻辑的演绎方法,只能归纳和试错(摸着石头过河),极大地影响了知识积累和知识严谨程度。的确,形式逻辑是建立在对立或矛盾概念和一定前提之上的,是对事物的简化处理。但这种简化处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如1、2、3、4、5这样一些线性(一维)独立概念,可以用一和多这样一对对立概念类型化;1—100分,可以用及格和不及格这样一对对立概念类型化。至于多视角、多种划分标准形成的交叉概念(多维概念)的辩证逻辑问题,则可以通过概念分析,转化为要素组成的一维独立概念,进而转化为对立概念,这样分步进行,最后转变为形式逻辑问题;多维变化着的概念之间的辩证逻辑问题,如二元一次函数,也可以先分别确定静止的两个点上二者的关系,转化为静止状态下的关系,还可以通过进一步概念分析,最终转化为形式逻辑问题。关于前提问题,当然最好是公理。但由于社会领域公理有限,不足以支撑科学、技术和人文研究,就不得不建立一些假设作为前提。这些假设虽然不够可靠,但如果不影响推理过程和知识体系、或者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解决,就完全可以成立。如币值稳定、持续经营假设等会计假设,完全可以通过币值修正、清算等方法解决。因为会计假设是会计核算工作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否则就无法建立会计制度,所以这些看似不可靠的假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再如人性恶的法律假设,虽然具有片面性,但有必要性(假设人向善则不需要法律)、也不影响早期法律体系的运行。当然,随着越来越多的技术规范的纳入,单纯的伦理评价前提已经不足,并且伦理评价前提也可以用更好的表述,因此法律假设可以修改为人性有恶假设、忽视规则习惯假设。此外,还应该加上秩序正义假设、惩罚有效假设、法官中立假设和法律运行成本假设。
二是把逻辑学与认识论或思维学混用,把哲学重新划分为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部分,实际上形成了与传统哲学体系冲突的认识论或思维哲学、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这种划分虽然有一定价值,但破坏了原有的哲学体系、也对知识传承和积累造成负面影响。
三是把传统哲学简单地归纳为侠义形而上学(本体论、存在论),批评其孤立、静止、片面的研究方法,并且以联系、发展、全面的研究方法取而代之,造成了笼统和混乱,阻碍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严谨化或科学化、影响了社会科学知识的积累和传承。实际上,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属于认识论或思维哲学的范畴、只是依附于自然哲学或侠义形而上学,并且孤立、静止、片面的研究方法是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也应该是社会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还应该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先导方法。只有孤立起来,研究才能进行下去,否则只能不停地转移命题、一团乱麻、一锅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或整体的研究,只有上帝才能进行。当然,还有一些半仙或骗子也号称能够进行,这些人昨天还是沿街乞讨的文盲,今天就摇身一变,穿上道袍成为无所不能的国学大师。孤立、静止、片面的研究方法永远是第一步,联系、发展、全面的方法只能是第二步或其他人通过专业分工进行。实际上,目前的所有一级学科都是盲人摸象,遑论二级学科。
四是破坏了概念的确定性。概念与语词,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学术研究必须保证概念与语词的统一性或一一对应关系,不能一个语词表达不同概念,或一个概念用不同语词表达。概念当然是发展变化的,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内涵不能变、否则就是另外一个概念了。并且,概念内涵和外延都要有稳定性,特别是内涵,否则知识体系会陷入混乱。黑格尔在哲学、逻辑、形而上学等一系列概念上破坏了概念的确定性。
五是把伦理作为法的上位概念,混淆了方法论和价值论。实际上,伦理学知识包括伦理规范和伦理规范之外的善恶评价知识及美德知识,前者属于方法论范畴、后者属于价值论范畴。
六是把康德是人是目的改为人是工具,而把国家作为目的。黑格尔认为,公民为国家而存在。他反对社会契约论从国家的外部特征解释国家的本质,否认国家是契约的产物。他的国家概念指的不是现存的国家制度,而是精神的国家理念;把国家的本质认定为伦理理念的现实,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的东西。黑格尔认为,国家先于并高于家庭、市民社会,是它们存在的前提,是决定的力量,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形式;个人只是国家的一些环节,生活在国家中,才能获得个人的人格、自由和价值。黑格尔把公民对国家的伦理关系看成类似眼睛与身体的关系:公民是有价值的全体的一部分,但孤离开就和孤离的眼睛一样无用。
黑格尔对概念体系进行的系统破环,极大地阻碍了知识的积累和传承,导致人们至今仍然主动或被动地从头梳理相关知识,浪费大量时间阅读柏拉图(实际上,柏拉图只有部分观点今天仍然正确,另外一部分观点当时就是错误的,还有一部分观点属于被时代淘汰的错误----当时正确、现在错误)、亚里士多德等古人的书籍,甚至取其糟粕。实际上,如果沿着亚里士多德到康德的思维路线,每一代学人都对前人批判地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后人只要阅读最新书籍、吸收最新知识即可。
三、余论
值得庆幸的是,学科分化没有停止。而且,自然科学有侠义形而上学(本体论)及认识论支撑,没有影响知识积累和传承;黑格尔在英美影响有限,在欧陆国家影响也远不如康德。因此,自然科学知识的积累和传承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自然科学知识一直在快速增长中。而商人对于超额利润的追求盖过了阅读黑格尔哲学卖弄的表现欲,加之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创新冲动,推动了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剩余价值率的直接来源),技术传承和积累也一直进行中,不断丰富着人类技术知识宝库。希望社会科学和社会工程能够完全摆脱黑格尔哲学的羁绊,解决知识积累和传承问题,走向繁荣、走向未来。
红包分享
钱包管理

